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。地处温州市西部,距市区48公里,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。东邻藤桥镇,南为瑞安金山乡,北倚崎云山。现存造纸作坊主要分布在石桥、横垟、唐宅三个村。
温州泽雅一带,造纸历史悠久,唐宋时已生产蠲纸。蠲纸的生产原料,四川用麻,北方用桑皮,剡溪用藤皮,濒海用苔,江浙用竹。蠲纸一直为浙江的贡品。故明初在温州永嘉县瞿溪(今属瓯海区)设置造纸局。
直至明宣德五年(1430),温州知府何文渊为体恤民情,奏称水质浑浊,不宜再产蠲纸,明廷有鉴于此裁撤了造纸局。蠲纸虽停产,而由福建传入,同样以毛竹为原料的屏纸却发展迅速。尤其是清初迁界以后,随着居民人口的增加,泽雅屏纸生产规模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。
至20世纪30年代,纸农(亦称槽户)已有10万余人,约占当地人口的80%。并于1937年在泽雅成立了“永瑞土纸生产合作社”,在温州城内建立了“永嘉县纸类运销处”,以及一批当时著名的老字号纸行,产品有四六屏、九寸、松溪、长镰、生料纸等。
屏纸运销一度远至上海、江苏、山东、江苏、福建、台湾及东南亚等地。直至20世纪末期,为了解决温州市区饮水而营建水库后,屏纸生产才全面衰落。
目前,泽雅一带还在从事屏纸手工生产的有石桥、林岸、唐宅、横垟、垟坑、水碓坑、黄坑、上潘等村。据2003年4月调查资料,在四连碓造纸作坊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”,保存的水碓(作坊)19座(包括其他配套设施、水渠、水坝)、腌塘292个、纸槽126座,但这些遗存的作坊设施大部分已经弃置不用,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年人或妇女尚在做最后的坚持。
“四连碓造纸作坊(石桥保护区)”是泽雅造纸设施中的佼佼者,建于明代,位于龙溪之上,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,整个环境错落有致,古朴自然。明代纸农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,顺流分级连建四座水碓,故名“四连碓”。四连碓造纸作坊顺着龙溪建造水渠,分布水轮、碓坊、纸坊。
水坝顺流而建,自东向西逐渐升髙,以引进上游溪流。碓坊分成两组:第一组,共三座碓坊紧连在一起;第二组为一座碓坊和纸坊连在一起,便于连续生产。
作坊(水碓):是用于捣刷这道流程的,通过水碓对“刷”进行舂捣,同时加水搅拌,形成絮状的纸绒。水碓建筑风格较为粗犷,所用木、石材料均为自然材,注重实用性,木结构形式也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。该类建筑一般平面呈长方形,单开间,开间4.5米左右,进深3.5米左右,三面或两面石墙,石墙有明显的收分,石墙上开有通风口,木构架多为四架五檩,屋面覆小青瓦。
作坊(纸槽):捞纸和压纸的场所,数量较多,大小不一,作坊里主要布置着两个大小纸槽和压纸的设备,小的用于踏刷,大的用于捞纸,捞纸的工具主要为纸帘。作坊体量小,数量多,平面多呈长方形,单开间,一面石墙,三面通透,石墙有明显的收分,石墙上开有储物的墙洞,木结构为四架五檩,屋面覆小青瓦。
温州泽雅完整保存了传统造纸术的工艺技术、生产工具、生产设施、生产环境、生产者的生活居住环境,屏纸的生产工艺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中的记载基本吻合,有些工艺甚至较之更为古老。现今,四连碓造纸作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古代造纸作坊遗存,是中国古代造纸术实物遗存的代表,堪称造纸术的“活化石”。